前幾天跟兩位好久不見的朋友約了吃午餐,剛好兩位都是有三歲以下小朋友的媽媽,這可能是我第一次同時與兩個以上嬰幼兒相處這麼長的時間,看著兩位朋友熟能生巧的從包包裡變出速食店兒童餐附送的小玩具、可以重複使用的貼紙簿、果醬瓶裡切成小塊的水果、小熊造型的餅乾零食、卡通圖案包裝的果汁...(還有好多好多其他可以讓小孩眼睛一亮的小道具),真心覺得媽媽們都是超人,面對小孩十分棘手的阿姨如我大開眼界之餘,好佩服自己的媽媽朋友們可以全心全意24小時的為小孩著想一切。
結果一整段寫完還沒講到我原本想說的事,發現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我寫過最長的facebook po文。
最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那個小時候是一個活潑外向,而且非常愛在眾人面前講話的孩子,長大以後會變成這個不管做什麼都如此彆扭心虛毫無自信的我呢?
朋友在用餐途中忽然說出我一直在琢磨的答案,她開玩笑的說覺得她兩歲半的女兒有被害妄想症,明明坐在離她兩個位置遠的弟弟沒有注意到也沒有想要搶她手上的玩具或餅乾,她就會在一開始就先表示:「no share, no share」沒有要分享的意思。當下我也覺得小朋友宣示主權感覺是滿可愛的,但後來仔細想想,才發現其實我就是一個活在可能對方根本沒有想要攻擊我或是討厭我的意思,而我卻總是先入為主的想像大家都覺得我能力不夠好、覺得我很奇怪或是想要讓我難堪的世界裡,導致我說出來的話、表現出來的反應就是如此的尷尬而彆扭,然後再因為自己表現的心虛又沒有自信,就更無法說服自己其實沒那麼糟糕嘛。如此無限循環下去,就變成現在這個的我了。
最近可能真的是我人生中最廢(很不想用憂鬱這個詞)的一段日子了,覺得自己是站在懸崖的邊緣或是其實已經掉到谷底,如果不下定決心改變連自己都討厭的自己,可能真的會絕望到無法爬上來,需要冰崩冰崩的最後一擊。如果你看到這裡,也不用太擔心,廢雖廢我還是會好好照顧自己的,以後也會繼續盡量走報喜不報憂的路線,而且一如我常常發言之後覺得太丟臉想要鑽到洞裡的習慣,這篇也不一定會繼續一直掛在這裡。
為了不要太圖文不符,這是當天吃的午餐:百里香羊肉熱狗堡。
不專業阿姨選的餐廳沒想到還滿適合跟小朋友去的,除了有兒童菜單可以拿來著色外,還有益智玩具可以玩,雖然最後發現小朋友最愛的其實是餐廳門口的碎石頭地板,因為踩上去會發出唏蘇唏蘇的聲音。
原本希望在South bank走跳一下午之後可以消耗孩子體力,讓媽媽們回家後能夠輕鬆一些,但結果其實是很弱的阿姨在聚會結束後體力透支,跟貓玩一玩之後就跟貓一起在沙發上睡著了。